比秦观词更绝的是他的家族!1000年出34进士,当代还有工程院院士
-
一提起秦观,多数人先想起“两情若是久长时”的温柔,或是“郴江幸自绕郴山”的愁绪。可很少有人知道,这位写尽儿女情长的北宋词人背后,藏着一个走了上千年的家族——从跟着苏轼吟诗作对的“苏门学士”,到明清两朝出了三十多个进士的书香门第,再到如今在实验室里搞研究的学者,秦家凭什么能把家底传这么久?
说穿了,不过是祖孙辈传下来的“三股气”。这些气,没写在族谱的显眼处,却藏在一个又一个族人的故事里。
图片
第一股气:把书当命的文气——秦家的人,从来没跟书分开过秦家的书香气,打秦观爷爷那辈就有了。秦观的祖父秦咏是个武将,家里却不堆兵器堆书本,还特意请了先生盯着秦观读书:早上背经书,中午练写诗,晚上要跟先生讨论历史。秦观自己也痴,年轻时为了借一本少见的《史记》,冒大雨走了三十里地,到家衣服湿透,先把书小心烘干,再就着油灯抄到后半夜。这份对书的执念,成了秦家第一个规矩。
1. 秦观:被苏轼看中的“词尖子”
秦观二十岁那年,揣着自己写的词去见苏轼。苏轼读到“山抹微云,天连衰草”,当场拍了桌子:“这小伙子,将来肯定是写词的头一把!”可秦观考科举却不顺,考了好几次都落榜。苏轼没少写信劝他:“当官是缘分,可写文章得对得起自己。”直到三十七岁,秦观才终于考上进士。
可好日子没过多久,就因为朝廷里的新旧党争,一路被贬:从杭州调到郴州,又从横州贬到雷州,最后客死在藤州。哪怕在那么偏的地方,他的书也没离过身。在横州时,房子漏雨,他就把书堆在床榻上,晚上借着月光读;快咽气前,还在改自己的文集,留下一句“醉卧古藤阴下,了不知南北”。这份对文字的较真,成了秦家后代的样子。
2. 秦金:辞官回家教子孙读书的“倔老头”
到了明朝,秦观的十六世孙秦金,把“读书”这件事做到了极致。他二十七岁中进士,一路做到户部尚书,后来因为跟嘉靖皇帝提意见,被罢了官,回了无锡老家。一到家,他就把自家的“凤谷行窝”——也就是后来的寄畅园——改成了学堂,每天天不亮就敲锣,喊家里的小辈来读书,自己拿着《论语》《资治通鉴》逐字讲。
有一回,他孙子秦耀逃学,秦金没打也没骂,就领着孩子去秦家的祖坟,指着墓碑说:“你太爷爷秦观,被贬到那么远的地方还在写书;我当大官时,再忙每天也得读半卷书。咱们秦家,就没有不读书的人。”秦耀听了脸红,后来发狠读书,成了明朝有名的文人,还把“凤谷行窝”扩建成了寄畅园,让这里成了秦家读书的好去处。
3. 秦蕙田:从“罪臣之子”考成探花的硬骨头
清朝雍正年间,秦家遭了难。秦观的十八世孙秦道然,因为早年认识皇室的人,被卷进案子里,关了监狱,连寄畅园也被收走了。当时秦道然的儿子秦蕙田才十岁,一夜之间从官宦子弟变成了“罪臣之后”,可读书的习惯没丢。他躲在亲戚家的柴房里,借着灶台的火光读经史,连过年都不歇。
乾隆元年开科举,秦蕙田背着一捆旧书进京,路上没钱,就给人抄书换吃的。最后,他考了第三名,成了探花。乾隆皇帝听说他的身世,感叹道:“秦家的孩子,书生气就是没断!”不仅放了秦道然,还把寄畅园还了回去。后来秦蕙田当到工部尚书,编了本《五礼通考》,成了清朝有名的学者。他这一路,靠的就是家里传下来的“读书能扛事”的底气。
图片
第二股气:把园当家的骨气——寄畅园500年没倒,靠的是秦家人的硬气要是说读书是秦家的魂,那寄畅园就是秦家的根。这座在无锡惠山脚下的园子,从明朝秦金建起来,到现在成了世界文化遗产,五百多年里,被收走过、被战火烧过、快塌过,可始终跟秦家绑在一起。园子里的每块石头、每棵树,都藏着秦家人的骨气。
1. 秦耀:给园子取名字的失意官
秦耀是秦金的孙子,曾经做到右佥都御史,后来因为受张居正案子牵连,被罢官回了家。他没抱怨,反而动手规划“凤谷山庄”——也就是寄畅园的前身,把二十处景点起了名字,像“知鱼槛”“七星桥”“美人石”,还写了篇《寄畅园记》,说“园子虽小,能放得下我的心思”。
他还定了规矩:秦家子孙可以在园子里读书、会朋友,但绝对不能用园子谋好处。有一回,当地知府想借寄畅园办寿宴,还送了重金,秦耀直接拒绝:“这园子是咱们秦家的念想,不是用来讨好当官的。”
2. 秦德藻:卖房卖地修园子的“护园人”
明末清初,天下乱,寄畅园也遭了殃:池塘干了,假山塌了,到处是荒草。秦观的十八世孙秦德藻,当时只是个秀才,看着园子心疼,就把自家的良田卖了,四处找能工巧匠。听说江南有个叫张南垣的叠石大师手艺好,他带着干粮,在张南垣家门口等了三天三夜,终于把人请动了。
张南垣到了寄畅园,用惠山的黄石堆了个“八音涧”,引山泉水流过去,风一吹能发出八种声音;又在池塘边种上柳树和荷花,夏天一到,满院子都是柳荫和荷香。改好后的寄畅园,连康熙、乾隆南巡都要来看,康熙还题了“山色溪光”的匾额。秦德藻这股“砸锅卖铁也要护园”的劲,守住了秦家的根。
3. 秦家人:把园子捐给国家的实在劲
1952年,新中国刚成立没几年,寄畅园因为年久失修,快塌了。当时秦家的后人秦亮工,把家里人召集起来说:“这园子不是咱们秦家自己的,是天下人的宝贝。交给国家,才能一直传下去。”
最后,秦家人主动把寄畅园捐给了政府,还把家里藏的《寄畅园图》《秦氏宗谱》都献了出来,帮着文物部门修园子。现在,寄畅园成了无锡最有名的景点,每年上百万游客来逛。秦家的骨气,从来不是守着自己的东西不放,而是知道什么该留,什么该给大家。
图片
第三股气:以文济世的正气——秦家的人,读书从来不是为了自己从北宋到现在,秦家出了三十四个进士、七十七个举人,不少人都用自己的学问帮衬着社会。在秦家的规矩里,读书和做事,从来都是一回事。
1. 秦裕伯:被封成上海城隍的学者
元末明初,秦观的十世孙秦裕伯是个有名的学者,曾经在元朝当官,后来看不惯朝廷暴政,辞了官回上海隐居。朱元璋建了明朝后,好几次派人请他出山,秦裕伯一开始说“我不伺候两个朝代的官”,后来为了家里人平安,才去了京城,却只当个顾问,不掌权。
晚年他回了上海,去世后,朱元璋追封他为“上海城隍”。现在上海城隍庙供奉的,就是秦裕伯。他这辈子,没贪过权,没恋过位,活的就是秦家“不弯腰”的正气。
2. 秦伯益:不当“特殊人物”的院士
秦观的二十三世孙秦伯益,是中国工程院院士,专门研究药理。他在军事医学科学院工作时,研究出好几种抗毒药物,给国防医药帮了大忙。可他一点架子没有:单位要分给他大房子,他不要,还住老宿舍;退休后,把自己的积蓄捐给母校,设了个奖学金,鼓励年轻人搞科研。
有人问他:“您是院士,怎么不享受享受?”他说:“咱们秦家的人,向来是靠做事立足,不是靠名头吃饭。”
图片
结语:一千年的家,靠的不过六个字从秦观写下“两情若是久长时”,到秦伯益捐钱助学;从寄畅园五百年的风雨,到三十四个进士的荣光——这个走了一千年的家族,没靠过钱,没靠过权,就靠“三股气”撑着:
靠“把书当命”的文气,守住心里的亮;靠“把园当家”的骨气,护住家族的根;靠“以文济世”的正气,担起该有的责任。
其实哪有什么“千年传奇”?不过是一代又一代秦家人,把“读书、守节、济世”这六个字,记在了心里,传给了后人。
就像寄畅园里的那棵古藤,年年风雨吹,可到了春天,还是会抽出新芽——这才是秦家最值钱的传家宝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
- 上一篇:无进展生存期26.8个月!不可手术的中晚期肺癌患者如何实现治愈?
- 下一篇:没有了